
大众网记者 刘萍萍 青岛报道
时间酿造经典,文化传承匠心。10月29日,“千秋琅琊 盛世开排”第八届琅琊台酒开排文化节如约而至。秋风吹过这片土地,带来了粮谷的丰收,也带来了美酒的庆典。
从首届启幕到第八届盛典,琅琊台酒开排文化节不仅是一场节庆,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匠心坚守。在这个追逐“快”的时代,琅琊台酒选择与时光对话,恪守古法,历经180天的静候沉淀,将一坛坛年度佳酿奉献于世。这背后,是对传统的敬畏,更是对品质不变的执着。
开排之源:顺应天时的古法传承
什么是“开排”?这或许是很多人初次听闻开排文化节时的疑问。
所谓“排”,是指每个酿酒班组将负责的全部窖池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进行投料、蒸酒等工艺环节的这段时间为一个生产周期,也叫“一排”。生产完一排后,再从第1个窖池开始蒸酒,如此周而复始、不断循环。
位于黄海之滨的琅琊台酒酿造基地,属温带海洋性气候,夏季湿热,不适宜酿酒。智慧的酿酒师傅们遵循古法,将酒醅“密封”于窖池,静待入秋。这段为期两个多月的等待,谓之“压排”。
有“压”便有“开”。白露过后,暑气渐消,窖池重启,蒸酒启封,这便是“开排”,所得之酒即为“开排酒”。开排酒是顺应天时、天地共酿,对世人最美好的馈赠。
文化之魂:非遗技艺的生动呈现
白酒,中国之国粹,被列为“历史经典产业”。琅琊台酿酒工艺,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弘利配资,承载着“中华老字号”的荣耀。
值得一提的是,琅琊台,这片蕴藏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土地,见证了秦始皇三度东巡、徐福东渡的壮举,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酿酒文化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三登琅琊,“大乐之,留三月”,当地酿酒技艺由此得以兴盛发展。
琅琊台酒的文化根基,深深植根于这片神奇的土地。这里不仅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,更是中华酒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。千百年来,琅琊酿酒技艺代代相传,形成了独特的工艺体系和文化内涵。
琅琊台酒开排文化节的举办,正是对这一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的生动活化。每一届文化节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,一次对传统的致敬,让古老的酿酒技艺在现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坚守之本:对品质的匠心执着
八届开排文化节,时光流转,形式更迭,不变的是琅琊台对品质的坚守。
这份坚守,体现在优秀传统的敬畏。在“快”成为主流的今天,琅琊台选择以“慢”制胜,用时间雕琢每一滴酒的品质。在今年的第八届开排文化节上,琅琊台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徐宗喜表示,“开排文化节的品牌内涵日益丰富,从一杯美酒到一个IP,从白酒到合成生物制造、海洋生物科技的多元生态,产业发展的“朋友圈”不断扩大,合作共赢的基石愈发坚实。”
这份坚守,也源于独特的产区禀赋。琅琊台酒酿造基地坐拥山、岛、滩、湾相拥的自然生态,四季分明、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,孕育了独特的海派白酒酿造菌群,铸就了绿色生态的酿酒环境。
创新之路:承古开今的科技赋能
坚守传统,不等于故步自封。八届开排文化节,清晰勾勒出琅琊台在传承中创新、在创新中发展的足迹。
近年来,琅琊台集团在传承古琅琊酿酒工艺的同时,深入开展白酒酿造菌群、酒体风味解析等多项前沿研究,创新将海洋菌株应用于酿酒,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,以扎实科研为品质保驾护航。
2022年,琅琊台酒鉴定成果首次系统解析海派白酒风味成分,发现243种未被报道成分及140种香气活性物质,其中29种首次鉴定为白酒中的香气活性成分,奠定了中国海派白酒的风格基石。2024年,中国工程院孙宝国院士领衔业内专家召开“中国海派白酒特有技术专家座谈会”,进一步深化了对海派酿酒工艺的共识。
初心之恒:从美酒到美好生活的追求
回望八届开排文化节,形式在变,初心未改。
琅琊台酒开排文化节,既是酿酒新周期的开始,也是庆祝美酒出窖的庆典,更是匠心与品质的凝聚。八届文化节,见证了琅琊台集团从单一酒企向“健康美丽产业体系”的华丽转型,也见证了传统酿造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。
自1958年创立以来,琅琊台集团始终秉持“为全社会和广大消费者创造健康美好新生活”的使命,紧扣“海洋强国”“健康中国”战略,依托微生物发酵技术核心,构建起酒水、海洋生物科技、合成生物制造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,产品涵盖白酒、精酿啤酒、果酒果醋、海洋微藻、海洋活性肽、功能糖、衣康酸等,荣获“中国工业大奖”“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”等殊荣。“感恩、责任、诚信、奉献”的核心价值观,深植于每位琅琊人心中,指引着集团朝着“打造世界一流的,有品质、有温度、可信赖的价值贡献者”的愿景稳步前行。
千秋琅琊,盛世开排。让我们举杯共饮,感受这份传统的坚守、文化的传承、创新的活力、品质的匠心。愿这缕穿越千年的酒香,在新时代飘得更远,香得更久。
同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